作者:中國附醫 王婕醫師
黑姑(嗄龜)真難醫?!中醫如何看待氣喘?
以中醫觀點而言,氣喘可歸類於典籍中的「哮證」、「喘證」。早在宋以前已有相關論述,「哮喘」病名則是源於宋代王執中《針灸資生經》:「因此與人治哮喘,只繆肺俞,不繆它穴」;至元代的朱丹溪首將「哮喘」獨立成篇;爾後更有許多對於此病更進一步的論述,一般多認為哮喘的病因爲由外因誘發,觸動伏痰,痰阻氣道,即《證治匯補·哮病》所謂「外有非時之感,內有壅塞之氣,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外因多為氣候轉變,寒溫失調、或接觸異物、過食生冷等;內因則是患童肺、 脾、腎三臟不足,痰飲伏留。
整體病機探討可為肺氣不足,衛外之陽不能充實腠理,故易感受外邪;脾虛失其健運,故易積濕生痰;腎陽素虧,不能蒸化水液,使水濕蘊積成痰。發作時痰隨氣升,氣因痰阻,阻塞氣道,肺氣升降失常,又引觸停積之痰,以致痰鳴吼響,氣急短促,反覆發作。
若觀察氣道的微觀病理變化,又可與下所述之中醫證型相應,如氣道的過度反應似「肺經木氣化火」,氣道壁的發炎腫脹屬於「肺經火鬱」、黏液過度分泌造成的腫脹屬於「濕痰」、血漿滲出液多的腫脹屬於「寒痰」、上皮細胞破壞脫落屬於「濁痰」、氣道重塑則可為視為「肺閉」或是「肺氣虛」。
中醫是如何治療氣喘?
中醫治療氣喘,多遵循朱丹溪「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 以「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為原則, 區分寒熱虛實,辨證施治。
在哮喘發作時,以宣肺散邪、化痰降逆、止咳平喘解痙為主要原則,分為寒喘以及熱喘兩大類,可治以溫肺散寒(如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與清熱化痰(如麻杏甘石湯、定喘湯),尚可搭配祛風止痙(如鉤藤、地龍、僵蠶)、下痰通腑(如枳實、檳榔)、活血化瘀(如桃仁、赤芍)、溫陽鎮納(如附子、肉桂)等方藥提高療效。
在緩解期則多表現為肺脾腎三臟俱虛證候,以調理肺脾腎三臟功能為主,可以益肺固表(如玉屏風散)、益氣健脾(如參苓白朮散)以及補腎納氣(如金匱腎氣丸)為基礎,然仍須同時注意化痰祛邪,不宜過早補澀,以免戀邪而導致病情反覆。
總的來說,許多醫家將氣喘論治總括成「發時治肺,平時治腎」,然而針對兒童氣喘的緩解期,應以理脾為先,因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腎氣會隨年齡增長不斷充實旺盛,若長期使用補腎藥物,可能反有促早發育之疑慮。
孩子不願意吃藥怎麼辦?
可以考慮其他中醫外治方法,如:
- 針灸/雷射針灸療法:可取魚際、孔最、定喘等體針穴位。
- 艾灸療法:以艾條懸灸於天突、膻中、肺俞等位置。
- 穴位敷貼:選用辛溫走竄、豁痰定喘的藥物如白芥子、白附子、桂枝、細辛等製成藥餅,敷貼於風門、肺俞、定喘等穴位,即坊間常見之三伏貼外治療法。
- 耳穴貼壓:可選用肺、平喘、腎上腺等穴位。
- 小兒推拿:揉按天突與膻中、擦胸骨、分胸陰陽等。
甘安捏?中醫治療是真的有效嗎?
國內外已有多篇文獻證實,中醫介入能有效地協助氣喘症狀的控制,並改善氣喘兒與家長的生活品質。
1993至1994年由台大醫學院院長謝貴雄教授主持的國科會大型氣喘研究計畫為台灣最早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氣喘的研究,由中醫師辨證後使用中藥,研究結果顯示在肺功能與減少西藥包括類固醇或支氣管擴張劑劑量有明顯改善。
後續也有許多臨床中醫師使用中藥方劑進行臨床試驗證明中藥對於氣喘兒童的療效,如定喘湯、麥門冬湯、以及六味地黃丸合麥門冬湯加味複方STA-1等,可改善肺功能、減少氣喘症狀,並降低血清IgE數值與系統性類固醇使用量,且沒有相關副作用。
此外,小青龍湯、麻杏甘石湯、三拗湯也曾有動物試驗證實能減少呼吸道嗜伊紅性球浸潤、抑制支氣管發炎,並降低呼吸道過度反應。
在國外,也有針對玉屏風散、靈芝加減方(ASHMI)以及益氣補脾腎方於氣喘緩解期進行臨床試驗;急性期使用中醫治療則有平喘益氣顆粒,研究顯示能改善急性期症狀與肺功能,且降低支氣管擴張劑劑量。
此外,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於2006年與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共同舉辦「小兒氣喘緩解期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試辦計畫」,更自 2013 年起將此門診擴大到一般基層診所,更名為「小兒氣喘特定疾病門診加強照護」服務,促進台灣氣喘兒童使用中醫藥治療有逐年上升之趨勢,據過去的研究統計,58%新診斷為氣喘的18歲以下兒童使用曾中醫藥治療,中醫輔助治療兒童氣喘儼然已成為西醫常規治療外,另一大治療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