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中醫也有兒科?!

 

作者:中國附醫 王婕醫師




「什麼?中醫也有兒科?!」這是王醫師出道以來,最常被家長甚至是非中醫背景的醫護人員詢問的問題。沒錯,中醫也有兒科!誠如現代西方醫學把醫師大致歸類為四大科別「內、外、婦、兒」,傳統中醫學也有相似的分科系統,如「內、婦、兒、針傷」。

以下,就讓我們從不同的觀點,介紹中醫兒科存在的必要性吧。


西方醫學觀點


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小大人」是成人對幼童生心理的錯誤解讀。兒科服務對象從0至18歲,看似短短的十幾年,卻蘊藏了不同年齡階段面臨的疾病課題。寶貝們從母體呱呱墜地,身體器官及免疫系統皆未發展成熟,身心尚處於發育階段,因此,兒童的病生理與成人大相徑庭,不論在疾病、症狀表現、治療以及用藥等都是有一定差異的;在強調醫療專業分工的今日,衛福部也喊出了:「未滿18歲應看兒科」的宣傳標語。


中醫學觀點


早在隋唐時期已將兒科單獨列為一科,即「少小科」,將其獨立分科也再再顯示中國古代對於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生長發育及病情反應均與成人有別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中醫兒科最早的專書《顱囟經》更是可追溯至唐宋時代,此書在兒科理、法、方、藥治療方面皆相當完整;而提到中醫兒科,則不得不提到的是被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的錢乙,他是北宋醫學家,其所著《小兒藥證直訣》為兒科的經典著作,往後更是奠定了中醫史上兒科的專業地位。

後代醫家與其著作也建構了中醫兒科的理論基礎,包含以下:

  • 小兒生理特點: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小兒時期機體各器官的形態發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臟腑氣血易於變動;而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生長發育迅速,就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 小兒病理特點: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兒童抵抗能力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知自節,一旦調護失宜,則外易為六淫所侵、內易為飲食所傷;雖然小兒易於發病,既病後又易於傳變,但由於生機蓬勃、活力充沛,患病以後經及時恰當的治療,大多病情好轉也比成人快,治癒率也比成人高。
 
  • 明‧萬全「三有餘、四不足」學說
結合錢乙「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腎常虛;心常有餘,肺常不足」與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發展出「三有餘、四不足」學說,即小兒「肝心常有餘,肺脾腎常不足;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 純陽」學說
《顱囟經》提出「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後用以引申兒童活動力強、生長發育迅速,同時也體現小兒機體陽亢陰虧之病理特點,疾病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從熱、化火、化燥、傷陰
《小兒藥證直訣》曰:「小兒純陽,無煩益火」,也暗示兒童切勿隨便吃補品,溫補尤要慎重

  • 稚陰稚陽」學說
《溫病條辯》「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即兒童機體柔嫩、氣血未足、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鬆、神氣怯弱、筋骨未堅等,容易受到外在環境而變動而患病。

  • 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小兒藥證直訣》:「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即小兒機體氣血陰陽尚未充足,故易變動,在得病之後,疾病變化迅速,寒熱虛實容易互相轉化或同時並見。



中醫兒科特殊診斷以及治療方式 


  • 診斷
古代中醫把兒科稱為啞科,是因為小兒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病痛,醫師大多無法透過直接問診了解小兒病因,也較困難安靜穩坐伸手令醫師診脈、配合指令伸舌進行舌診等,診察病童有一定的困難度。

專業的中醫兒科醫師,必需有耐心且有技巧地分散病童注意力已取得相關資訊,包含望診面部、耳殼/鼓膜、鼻咽、膚色、四肢等部位,聽診說話語調、哭聲、呼吸音與咳嗽聲,間接問診(或聞診)家長病童病史及症狀,配合切診寸口脈或是指診風氣命三關,觸診囟門、手心、腹部、肢體等部位,並且加上現代醫學之理學檢查,四診合參以多方獲取足夠的診察資訊。

  • 治療
在治療方面,除藥物使用劑量與成人不同之外,也需配合中醫小兒體質特色以及生理病理特點,以綜合辨證施治
 
小兒生長發育旺盛,陽氣當發、生機蓬勃,與體內屬陰的物質相比,稚陽處於相對優勢;在發病過程中,易患熱病,化火化燥、陰津易傷,在治療上多選用辛涼之輕劑,少用(或僅限短期使用)溫陽藥物,即《醫學源流論》所言:「小兒純陽之體,最宜清涼。」,且多配伍養陰潤燥之藥物,然不忘小兒脾胃常不足,用藥必須兼顧脾胃,且著重於運脾而非一味漫補、呆補或壅補。

若能即時掌握病童之病況並予以正確的治療,療效確實且快速,如《景岳全書‧小兒則》提到,「其臟器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而癒,非若男婦損傷積痼痴頑者之比。」

  • 中醫其他治療方式
針對孩子服用的口服中藥,專業的中醫兒科醫師會擇用「口味」較佳的中藥方劑開立,或是加入稍有矯味作用的單味中藥以增加病童的服藥順從度,尚需家長配合以哄、騙、使用餵藥器或是給獎勵(吃完中藥給果乾)等技巧協助服藥。
 
若仍服藥困難或不願服藥之病童,尚有雷射針灸、小兒推拿、耳穴貼壓、藥餅穴位敷貼、中藥薰鼻、中藥藥浴及中藥臍敷等外治法,給予孩子們更全面完善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