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小兒推拿-適用於0至14歲兒童之外治法

作者:中國附醫 王婕醫師

小兒推拿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非侵入性的手法按摩,提升孩子免疫力及整體健康,達到預防保健的效果。




小兒推拿注意事項


  • 勿過度飢飽,哭鬧時不宜操作
  • 小兒或坐或臥等舒適體位,施作者方便操作便於用力
  • 操作地點溫度適宜
  • 操作者雙手清潔,除去手部飾物,冬季保持雙手溫暖
  • 操作時可使用溫和介質,防止擦傷 ex.乳液、嬰兒油、精油、綠豆粉、水
  • 細心耐心,取穴準確,手法熟練


小兒推拿禁忌症


  • 皮膚表面不完整 ex.燒/燙/擦傷
  • 嚴重急性感染症 ex.蜂窩性組織炎
  • 惡性腫瘤、骨脫位、骨折
  • 嚴重心臟病、精神疾患慎推拿
  • 急腹症腹病禁施用重手法 ex.腸套疊、腸梗阻


小兒推拿常用手法


推:單方向的直線或弧形移動 ex.直/分推


揉:以指端緊附著於穴位上,做順/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


摩:以多指面或掌心貼在穴位做順/逆時針環旋扶摩動作


捏:以拇指橈側頂住皮膚,食中兩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捏拿皮膚


運:以拇/中指指端在穴位上由此往彼做環形或弧形移動


小兒推拿操作順序


上肢(只做左手)→頭面→軀幹(先胸後背)→下肢


補瀉手法


  • 補:向心、力輕、慢速(120下/分鐘)
  • 瀉:離心(天河水向心為瀉唯一例外)、力重、快速(160-200下/分鐘)


小兒推拿穴位


















小兒推拿適應症與治療選穴參考


  • 感冒發燒
  1. 清天河水/退六腑 
  2. 平肝清肺
  3. 頭面部四大手法 (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按耳後高骨) 
  4. 拿風池/肩井

  • 咽喉腫痛
  1. 清天河
  2. 清胃
  3. 清大腸
  4. 按少商
  5. 按合谷
  6. 揉按扁桃體外穴

  • 止咳化痰
  1. 揉掌小橫紋 
  2. 逆運內八卦
  3. 推大四橫紋
  4. 揉按膻中、肺俞
  5. 搓摩脅肋

  • 喘鳴
  1. 按揉天突
  2. 按揉膻中
  3. 推天突至膻中
  4. 分胸陰陽(第三至五肋間)
  5. 捏脊  
  6. 擦膀胱經

  • 鼻症 (噴嚏、鼻水、鼻塞)
  1. 頭面部四大手法 (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按耳後高骨)
  2. 揉按迎香、鼻通
  3. 推擦鼻樑 
  4. 捏脊 
  5. 擦膀胱經

  • 消食健胃 (食慾不佳、便秘)
  1. 清胃、補脾
  2. 揉板門
  3. 掐四橫紋
  4. 順或逆運八卦:順運用於食慾不佳、逆運用於便秘
  5. 摩腹
  6. 揉足三里

  • 腹瀉
  1. 補大腸 
  2. 揉板門
  3. 摩腹
  4. 上推七節骨

  • 鎮靜安神 (驚症、夜眠不穩)
  1. 揉小天心
  2. 分陰陽
  3. 補腎、揉二馬
  4. 清板門
  5. 清天河水

  • 成長保健
  1. 補腎、脾經
  2. 按揉二馬 
  3. 捏脊
  4. 揉足三里、湧泉

  • 視力保健

按此複習護眼顧鼻操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進士不近視 中醫教你聰明用眼

作者:中國附醫 王婕醫師

今年升上四年級的小淵,在學校視力篩檢後又收到視力不良的檢查通知單,這已是小淵連續三學期收到了。小淵爸媽很是緊張,自從小淵升上中年級之後,近視度數逐年上升,「是該讓小淵配戴眼鏡了嗎?」小淵爸媽心想....。

近視是現代文明病之一,根據國民健康署於2017年的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台灣6至18歲兒童/青少年近視比例隨年齡遞增,國小六年級逾七成學齡兒童有近視問題,至高三近視盛行率甚至高達九成,台灣「近視王國」之喻可謂當之無愧。


近視是什麼?


人體視覺成像就像一台照相機,當物體反射或本身發出的光緣由角膜進入眼睛內部構造後,最終於視網膜這個投影幕上感光成像。若角膜弧度過大或是眼球前後徑(眼軸)太長,進入眼球的影像則會投射在視網膜前端,無法正確聚焦在視網膜上,使得遠處物體看起來模糊,而近處物體比較清楚。


為什麼孩子會近視呢?


近視眼的發生受先天遺傳後天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約八成是由於後天用眼習慣不良,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過度所導致。

以傳統中醫學而言,《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可見眼睛之發育與視力,皆依賴五臟六腑之精氣。當先天稟賦不足後天眼過度氣血耗傷,或是氣血向上輸送的路徑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造成目珠失養而視遠不清。


兒童近視該怎麼辦?


依據國民健康署之「台灣地區6-18歲屈光狀況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年紀越小近視,越容易高度近視(度數>600度),且近視度數平均逐年增加75~100度,而高度近視易產生相關併發症如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病變,甚至失明,家長不可不重視。

以兒童近視而言,預防更勝於治療。

確定兒童近視後,就要考慮是否需要配眼鏡矯正及如何減緩近視度數的加深,包括點散瞳劑以及配戴角膜塑形片等光學矯正以控制近視度數,並無法改變已經增長變形的眼軸長度。


聰明用眼 打敗惡視力


眼睛保健方法
  • 保持距離:閱讀時需保持35公分以上的距離,看電視時,需與畫面保持3-4公尺以上。打電腦時眼睛與螢幕平行距離維持70至90公分。 
  • 按時休息:閱讀40分鐘,休息10分鐘。看電視及操作電腦,最好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並望遠凝視3分鐘。 
  • 戶外活動:每天戶外活動達120分鐘,以減少孩子長時間盯著電子產品螢幕的時間,陽光也能刺激視網膜多巴胺的分泌量,避免眼軸變長。
  • 定期檢查:眼睛若出現不適的現象,應馬上接受檢查,另應每一年到醫院做眼睛健康檢查。 
  • 均衡飲食:注意營養、攝取均衡適當的食物、不偏食,每天攝取多種不同顏色的新鮮蔬果可以獲得多種眼睛所需要的營養素。




紅藍靛紫色的蔬果富含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增進夜間視力,例如蔓越莓、藍莓、茄子、葡萄等;綠色蔬果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A是構成視網膜表面的感光物質,才能看到事物,例如菠菜、芥蘭菜、綠色花椰菜等。橙黃色蔬果富含類胡蘿蔔素,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例如紅蘿蔔、木瓜、南瓜等。
  • 避免錯誤:姿勢要端正,避免閱讀印刷不良,字體過小的書籍。也避免乘車、走路、光線不足及強光下閱讀。

中醫幫幫忙
以中醫角度而言,近視多屬虛證且病程漫長,先天肝腎不足與後天耗傷氣血可用益氣健脾、滋陰養血的方式調養,若氣血向上輸送的路徑出現障礙則採用行氣、活血、化瘀以及利濕等治則,可經由合格中醫師診察後予以中藥以及針灸/雷射針灸處置。

在家如何自我保健呢?
  • 穴位按摩:可選用的眼周穴位包括攢竹、魚腰、絲竹空、晴明、承泣、四白、瞳子髎以消除眼部疲勞,預防眼部疾病;體穴如風池、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等能調整機體氣血陰陽;耳穴如耳神門、心點、目1、目2、眼點等也能加強療效。
  • 護眼茶:可選用較平性之藥材如枸杞子、石斛各兩錢,菊花、薄荷、決明子各一錢,以上藥材稍作沖洗後直接用600cc熱水沖泡10至15分鐘,可以回沖至沒有味道為止,一星期可飲用三次,可加入少量冰糖以矯味。


按此學習護眼顧鼻操



您累了嗎?護眼顧鼻操消除您的疲勞

作者:中國附醫 王婕醫師

現代人頻繁使用3C產品,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造成眼睛疲勞、乾澀,甚至頭昏腦脹。中醫教您簡易眼周按摩,以放鬆眼部肌肉,消除眼睛疲勞!




預備動作


  • 採坐姿或站姿。
  • 臉部放鬆,雙手放鬆。
  • 舉起雙手,手指動一動。


護眼顧鼻操


眼睛內側是睛明,食指揉揉眼動動; 
眉頭上面是攢竹,拇指轉轉眼明亮; 
眉尾處是絲竹空,食指推推眼放鬆;
眼睛外側童子髎,拇指轉轉視力好;
眉頭連線中印堂,食指搓搓頭動動;
鼻翼兩側是迎香,食指按按鼻通暢;
兩手虎口是合谷,拇指掐掐手動動;
肘紋終點是曲池,手刀切切精神棒;
眼睛明亮視力好,鼻子通暢精神棒。








注意事項


  • 當眼睛發炎或有任何不適,臉部有皮膚問題時,例如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或傷口時就不適宜作護眼顧鼻操。
  • 眼球部分的按摩,不要壓迫到眼球,避免造成眼睛傷害。
  • 做操前請先確定雙手無髒污,指甲已修剪,避免手指或指甲上的細菌感染眼睛。
  • 按摩力道輕柔,動作和緩。局部有痠麻脹感即可,避免用力磨擦。
  • 按摩前須先取下眼鏡或隱形眼鏡。
  • 做完護眼顧鼻操後,可閉眼呼吸一分鐘。
  • 早晚各做一次,持之以恆。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棄喘不氣喘 氣喘兒搭配中醫治療(下)

 
作者:中國附醫 王婕醫師


黑姑(嗄龜)真難醫?!中醫如何看待氣喘?


以中醫觀點而言,氣喘可歸類於典籍中的「哮證」、「喘證」。早在宋以前已有相關論述,「哮喘」病名則是源於宋代王執中《針灸資生經》:「因此與人治哮喘,只繆肺俞,不繆它穴」;至元代的朱丹溪首將「哮喘」獨立成篇;爾後更有許多對於此病更進一步的論述,一般多認為哮喘的病因爲由外因誘發,觸動伏痰,痰阻氣道,即《證治匯補·哮病》所謂「外有非時之感,內有壅塞之氣,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外因多為氣候轉變,寒溫失調、或接觸異物、過食生冷等;內因則是患童肺、 脾、腎三臟不足,痰飲伏留。


整體病機探討可為肺氣不足,衛外之陽不能充實腠理,故易感受外邪;脾虛失其健運,故易積濕生痰;腎陽素虧,不能蒸化水液,使水濕蘊積成痰。發作時痰隨氣升,氣因痰阻,阻塞氣道,肺氣升降失常,又引觸停積之痰,以致痰鳴吼響,氣急短促,反覆發作。




若觀察氣道的微觀病理變化,又可與下所述之中醫證型相應,如氣道的過度反應似「肺經木氣化火」,氣道壁的發炎腫脹屬於「肺經火鬱」、黏液過度分泌造成的腫脹屬於「濕痰」、血漿滲出液多的腫脹屬於「寒痰」、上皮細胞破壞脫落屬於「濁痰」、氣道重塑則可為視為「肺閉」或是「肺氣虛」。


中醫是如何治療氣喘?



中醫治療氣喘,多遵循朱丹溪「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 以「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為原則, 區分寒熱虛實,辨證施治。

在哮喘發作時,以宣肺散邪、化痰降逆、止咳平喘解痙為主要原則,分為寒喘以及熱喘兩大類,可治以溫肺散寒(如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與清熱化痰(如麻杏甘石湯、定喘湯),尚可搭配祛風止痙(如鉤藤、地龍、僵蠶)、下痰通腑(如枳實、檳榔)、活血化瘀(如桃仁、赤芍)、溫陽鎮納(如附子、肉桂)等方藥提高療效。

在緩解期則多表現為肺脾腎三臟俱虛證候,以調理肺脾腎三臟功能為主,可以益肺固表(如玉屏風散)、益氣健脾(如參苓白朮散)以及補腎納氣(如金匱腎氣丸)為基礎,然仍須同時注意化痰祛邪,不宜過早補澀,以免戀邪而導致病情反覆。

總的來說,許多醫家將氣喘論治總括成「發時治肺,平時治腎」,然而針對兒童氣喘的緩解期,應以理脾為先,因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腎氣會隨年齡增長不斷充實旺盛,若長期使用補腎藥物,可能反有促早發育之疑慮。


孩子不願意吃藥怎麼辦?





可以考慮其他中醫外治方法,如:
  • 針灸/雷射針灸療法:可取魚際、孔最、定喘等體針穴位。
  • 艾灸療法:以艾條懸灸於天突、膻中、肺俞等位置。
  • 穴位敷貼:選用辛溫走竄、豁痰定喘的藥物如白芥子、白附子、桂枝、細辛等製成藥餅,敷貼於風門、肺俞、定喘等穴位,即坊間常見之三伏貼外治療法。
  • 耳穴貼壓:可選用肺、平喘、腎上腺等穴位。
  • 小兒推拿:揉按天突與膻中、擦胸骨、分胸陰陽等。


甘安捏?中醫治療是真的有效嗎?



國內外已有多篇文獻證實,中醫介入能有效地協助氣喘症狀的控制,並改善氣喘兒與家長的生活品質

1993至1994年由台大醫學院院長謝貴雄教授主持的國科會大型氣喘研究計畫為台灣最早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氣喘的研究,由中醫師辨證後使用中藥,研究結果顯示在肺功能與減少西藥包括類固醇或支氣管擴張劑劑量有明顯改善

後續也有許多臨床中醫師使用中藥方劑進行臨床試驗證明中藥對於氣喘兒童的療效,如定喘湯、麥門冬湯、以及六味地黃丸合麥門冬湯加味複方STA-1等,可改善肺功能、減少氣喘症狀,並降低血清IgE數值與系統性類固醇使用量,且沒有相關副作用

此外,小青龍湯、麻杏甘石湯、三拗湯也曾有動物試驗證實能減少呼吸道嗜伊紅性球浸潤、抑制支氣管發炎,並降低呼吸道過度反應


在國外,也有針對玉屏風散、靈芝加減方(ASHMI)以及益氣補脾腎方於氣喘緩解期進行臨床試驗;急性期使用中醫治療則有平喘益氣顆粒,研究顯示能改善急性期症狀與肺功能,且降低支氣管擴張劑劑量


此外,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於2006年與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共同舉辦「小兒氣喘緩解期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試辦計畫」,更自 2013 年起將此門診擴大到一般基層診所,更名為「小兒氣喘特定疾病門診加強照護」服務,促進台灣氣喘兒童使用中醫藥治療有逐年上升之趨勢,據過去的研究統計,58%新診斷為氣喘的18歲以下兒童使用曾中醫藥治療,中醫輔助治療兒童氣喘儼然已成為西醫常規治療外,另一大治療利器。


按此複習上一篇認識兒童氣喘


棄喘不氣喘 氣喘兒搭配中醫治療(上)


作者:中國附醫 王婕醫師

五歲小花每當一感冒,就容易酷酷嫂超過三週,在晚上睡覺時更是咳得厲害,本來小花爸媽不以為意,認為只是先前感冒咳嗽不斷根,多休息多喝水就好。直到有天小花在戶外奔跑,咳到喘不過氣,嘴唇顏色變成紫暗,爸媽才驚覺不對勁,趕快帶小花去急診,醫師告知爸媽小花是「氣喘急性發作」......。


久咳變黑姑?!氣喘不是只會喘嗎?




兒童氣喘是台灣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之一,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airway chronic inflammation)疾病,為氣道受到刺激後引發的過度反應,產生間歇性症狀且容易反覆發作。在台灣,約十個孩童就有一個罹患氣喘,且盛行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2013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訪問,12.5%未滿12歲兒童過去曾經有氣喘發作或呼吸時有從胸部發出咻咻聲。

兒童氣喘臨床症狀多變且非特異性,病理特徵往往無法常規地被評估,常見臨床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喘鳴、胸悶,以及慢性咳嗽等。其中,在兒童身上則以慢性咳嗽為主要症狀,且通常以夜咳、劇烈活動後的咳嗽為特徵表現。

在診斷方面,除了臨床症狀及病史,也須依靠肺功能評估以確立診斷,包括傳統的肺量計測定(spirometry)、學齡前兒童可簡單配合操作的脈衝震盪肺功能測定 (Impulse Oscillometry System, IOS)以及可評估氣道發炎反應的呼氣一氧化氮濃度(FeNO),然而氣喘無法靠單一項目診斷,若臨床反應不如預期必須重新評估分析,如排除異物或腫瘤壓迫阻塞、聲帶功能異常、心臟疾病以及藥物等所致之哮喘。


氣喘會好嗎?該如何治療氣喘兒呢?



兒童氣喘併發症多,早期給予氣喘兒適當治療極為重要,不僅可防止呼吸道永久的傷害,使病童擁有正常生活,亦能保持其正常肺功能。




兒童氣喘主要依據全球氣喘創議組織GINA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所公布的臨床氣喘治療指引GINA guideline,給予個人化的升降階梯治療(stepwise treatment),一類是急性發作時使用的氣喘三寶;氧氣、支氣管擴張劑以及系統性類固醇,另一類是緩解時的抗發炎藥物如類固醇、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等。

然而由於氣喘兒平時症狀不明顯,缺乏病識感,部分家長擔心藥物副作用(如「類固醇恐懼症」(steroid phobia)),使得病童遵醫囑性不佳而致氣喘症狀控制不良、症狀反覆。

下集要帶您了解中醫如何治療氣喘,以及以實證醫學角度來看中醫治療兒童氣喘的療效如何。


點此繼續了解兒童氣喘





中醫也有兒科?!

 

作者:中國附醫 王婕醫師




「什麼?中醫也有兒科?!」這是王醫師出道以來,最常被家長甚至是非中醫背景的醫護人員詢問的問題。沒錯,中醫也有兒科!誠如現代西方醫學把醫師大致歸類為四大科別「內、外、婦、兒」,傳統中醫學也有相似的分科系統,如「內、婦、兒、針傷」。

以下,就讓我們從不同的觀點,介紹中醫兒科存在的必要性吧。


西方醫學觀點


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小大人」是成人對幼童生心理的錯誤解讀。兒科服務對象從0至18歲,看似短短的十幾年,卻蘊藏了不同年齡階段面臨的疾病課題。寶貝們從母體呱呱墜地,身體器官及免疫系統皆未發展成熟,身心尚處於發育階段,因此,兒童的病生理與成人大相徑庭,不論在疾病、症狀表現、治療以及用藥等都是有一定差異的;在強調醫療專業分工的今日,衛福部也喊出了:「未滿18歲應看兒科」的宣傳標語。


中醫學觀點


早在隋唐時期已將兒科單獨列為一科,即「少小科」,將其獨立分科也再再顯示中國古代對於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生長發育及病情反應均與成人有別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中醫兒科最早的專書《顱囟經》更是可追溯至唐宋時代,此書在兒科理、法、方、藥治療方面皆相當完整;而提到中醫兒科,則不得不提到的是被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的錢乙,他是北宋醫學家,其所著《小兒藥證直訣》為兒科的經典著作,往後更是奠定了中醫史上兒科的專業地位。

後代醫家與其著作也建構了中醫兒科的理論基礎,包含以下:

  • 小兒生理特點: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小兒時期機體各器官的形態發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臟腑氣血易於變動;而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生長發育迅速,就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 小兒病理特點: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兒童抵抗能力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知自節,一旦調護失宜,則外易為六淫所侵、內易為飲食所傷;雖然小兒易於發病,既病後又易於傳變,但由於生機蓬勃、活力充沛,患病以後經及時恰當的治療,大多病情好轉也比成人快,治癒率也比成人高。
 
  • 明‧萬全「三有餘、四不足」學說
結合錢乙「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腎常虛;心常有餘,肺常不足」與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發展出「三有餘、四不足」學說,即小兒「肝心常有餘,肺脾腎常不足;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 純陽」學說
《顱囟經》提出「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後用以引申兒童活動力強、生長發育迅速,同時也體現小兒機體陽亢陰虧之病理特點,疾病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從熱、化火、化燥、傷陰
《小兒藥證直訣》曰:「小兒純陽,無煩益火」,也暗示兒童切勿隨便吃補品,溫補尤要慎重

  • 稚陰稚陽」學說
《溫病條辯》「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即兒童機體柔嫩、氣血未足、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鬆、神氣怯弱、筋骨未堅等,容易受到外在環境而變動而患病。

  • 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小兒藥證直訣》:「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即小兒機體氣血陰陽尚未充足,故易變動,在得病之後,疾病變化迅速,寒熱虛實容易互相轉化或同時並見。



中醫兒科特殊診斷以及治療方式 


  • 診斷
古代中醫把兒科稱為啞科,是因為小兒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病痛,醫師大多無法透過直接問診了解小兒病因,也較困難安靜穩坐伸手令醫師診脈、配合指令伸舌進行舌診等,診察病童有一定的困難度。

專業的中醫兒科醫師,必需有耐心且有技巧地分散病童注意力已取得相關資訊,包含望診面部、耳殼/鼓膜、鼻咽、膚色、四肢等部位,聽診說話語調、哭聲、呼吸音與咳嗽聲,間接問診(或聞診)家長病童病史及症狀,配合切診寸口脈或是指診風氣命三關,觸診囟門、手心、腹部、肢體等部位,並且加上現代醫學之理學檢查,四診合參以多方獲取足夠的診察資訊。

  • 治療
在治療方面,除藥物使用劑量與成人不同之外,也需配合中醫小兒體質特色以及生理病理特點,以綜合辨證施治
 
小兒生長發育旺盛,陽氣當發、生機蓬勃,與體內屬陰的物質相比,稚陽處於相對優勢;在發病過程中,易患熱病,化火化燥、陰津易傷,在治療上多選用辛涼之輕劑,少用(或僅限短期使用)溫陽藥物,即《醫學源流論》所言:「小兒純陽之體,最宜清涼。」,且多配伍養陰潤燥之藥物,然不忘小兒脾胃常不足,用藥必須兼顧脾胃,且著重於運脾而非一味漫補、呆補或壅補。

若能即時掌握病童之病況並予以正確的治療,療效確實且快速,如《景岳全書‧小兒則》提到,「其臟器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而癒,非若男婦損傷積痼痴頑者之比。」

  • 中醫其他治療方式
針對孩子服用的口服中藥,專業的中醫兒科醫師會擇用「口味」較佳的中藥方劑開立,或是加入稍有矯味作用的單味中藥以增加病童的服藥順從度,尚需家長配合以哄、騙、使用餵藥器或是給獎勵(吃完中藥給果乾)等技巧協助服藥。
 
若仍服藥困難或不願服藥之病童,尚有雷射針灸、小兒推拿、耳穴貼壓、藥餅穴位敷貼、中藥薰鼻、中藥藥浴及中藥臍敷等外治法,給予孩子們更全面完善的治療選擇。



 


 

王婕醫師 (Chieh Wang, MD-MPH)


王婕醫師於中國附醫接受中醫一般科及兒科訓練,熟稔一般兒科常見疾病之診治,並於住院醫師訓練期間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西醫受訓,專長於兒童過敏性疾病,同時具有台灣氣喘衛教師之資格,並專精於耳醫學,給予困難服藥兒童另一種治療選擇。




專長


  • 兒童過敏性疾病: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
  • 兒童皮膚疾患:青春痘、毛囊炎、蕁麻疹、濕疹等。
  • 兒童暨青少年生長發育、性早熟以及體質調理。
  • 一般兒科疾病:感冒、厭食、腹痛、腸胃炎、便秘、夜尿等。

學經歷


  •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系 醫學士
  • 中國醫藥大學 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兒科 住院醫師/總醫師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兒科 主治醫師
  •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 受訓醫師
  • 黃麗春耳醫學研習班課程結業
  • 韓醫F.A.C.E. 針灸美容課程研習


現職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兒科主治醫師
  •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科醫學會會員
  • 台灣氣喘衛教學會會員
  • 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會員


學術研究


  • WANG, Chieh, et al. Trends in the utilization of acupuncture among children in Taiwan from 2002 to 2011: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9, 19.1: 328.
  • Wang, Chieh, et al. Association of exposure to hydrocarbon air pollution with the incidence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ldren." Ital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47.1 (2021): 1-9.
  • 王婕、黃明正。針刺治療食道癌患者慢性失眠與藥物所致之譫妄:一病例報告。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 2019 Jun.
  • 王婕、鄭為仁、王世亨。台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中醫藥使用之研究。中醫婦科醫學雜誌 2019 Dec.


獲獎


  •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系 學業獎(第一名)畢業
  • 第19屆 國際東洋醫學學術研討會壁報張貼 獲The Honorable Mention Award 2018 Nov.
  • 108學年度 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 全國性受訓醫師病例報告研習營 獲全國第一名 2019 Oct.
  • 108年度 獲中國附醫中醫優良教學住院醫師 2019 Apr.
  • 109年度 獲中國附醫傑出住院醫師 2020 Apr.


門診時段及掛號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地址:台中市北區育德路2號
  • 聯絡電話:(04)2205-2121
  • 電話掛號:(04)2205-6631
  • 網路掛號連結